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采 菊 东 篱 下

身居闹市,心清如莲,问君何而?心远地偏。采菊东篱,悠然南山,此中真意,欲辨忘言。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闲持贝叶书  

2017-09-04 19:11:59|  分类: 书香一瓣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本文转载自古琴清韵《闲持贝叶书》

闲持贝叶书 - 碧云天上 - 碧云天上

闲持贝叶书      

文:MUSEE

 

古印度,没有纸张的时代里,多将佛经抄在贝多罗树叶上,因此后世称佛经贝叶经

“闲持贝叶书”一句,来自唐代柳宗元的诗《晨诣超师院读禅经》:

汲井漱寒齿,清心拂尘服。闲持贝叶书,步出东斋读。
真源了无取,妄迹世所逐。遗言冀可冥,缮性何由熟。
道人庭宇静,苔色连深竹。日出雾露余,青松如膏沐。
澹然离言说,悟悦心自足。

虔诚的诗人诵经前先打来清凉的井水漱齿,清心,净衣,然后悠闲的捧本经书走出东斋品读。尚未得到佛法真谛,所以世人还在追求许多虚妄行为;佛所留下的言说,希望能通过冥坐得到领悟,但怎么才能让心性炼修做到圆满完缮成熟呢?

愈读佛经,愈觉得自己形迹之妄,心性之钝,这种自知之明,实际意味着精神又一个层次的飞跃。至此,再写下去,便落言诠,于是转而绘景:

庭院静静,青苔绿竹,互相衬映;朝日初照,云雾渐散,露满松树,如洗如沐,愈加苍翠。这让人想起禅语:郁郁黄花,无非般若;青青翠竹,尽是法身。诗人此时感到“澹然离言说,悟悦心自足”,恬淡的心中所体悟的,是语言所不能表达的,法喜充满灵感涌现,心中颇感愉悦知足。

 

柳宗元自幼好佛,求道三十多年,对佛理有很深的造诣,被贬后,更是对内学有契于心。这首诗表现了他由诵经而领悟,进而达到愉悦境界的过程。苏轼评柳诗“外枯而中膏,似淡而实美”,“发纤秾于简古,寄至味于淡泊”,就是指此。

但,柳宗元的宁静也是渐渐修持而来的,他并不总是如此心平气和、宁静安详,他也有心急如焚的时候,比如:海畔尖山似剑铓,秋来处处割愁肠。若为化得身千亿,散上峰头望故乡!这种借着思乡的名义所表现出来的焦虑,实际暗含着巨大的期待与渴望。这些期待是一种有求,如心遭火焚,清水被搅,如日光遇大风。心被有求的念头遮盖住了,明净立刻显现不出来了。

“闲”,这个字对那种无所求又很理性的心态,是一种很确切的描述,那是领悟在即、心门洞开的一种预备姿态。很多清澈明亮的感悟时刻,都需要一种悠闲的距离感,一种远离,远离执著,远离期望,远离目的,远离所求,将心慢慢的慢慢的清静下来,就像让旋转湍急的水流沉淀下来一样。心清水现月,意定天无云,清澈的领悟自然藉此悄悄而来。

 

佛法的博大精深,无法言喻,也许用整个生命来实践来体悟,都无法抵达某个边缘。但无所求的一刻,闲淡的心境,似乎忘了自己,然而又灵性其中,是很好的修行状态。

放得下,一路清风送;放不下,一路万重山。大道本来是至简至易的,都是心太复杂,才将直升的梯,绕成盘山路;是心太复杂了,才将简单的穿越,弄成跋涉苦旅;心太复杂,才将轻舟飞度,变成难于上青天的行路难。

单纯的心,才容易生长智慧的大树;单纯的眼睛,才容易看见圣洁的光芒。

放下了执著,才会有自由的轻松。

言语之外的领悟,需要心灵勿落俗臼。

佛法的花雨,需要淡泊的掌来承接,更需要无求的心来催开。

 

闲持贝叶书 - 碧云天上 - 碧云天上

 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143)| 评论(1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